七十年代的天空很蓝,不像后世哪怕是最晴朗的天气天空也像是蒙上一层白雾,让人看不真切。
许明阳信步去了知青办。
“同志,你好。前两日我父亲帮我报名下乡……”
许明阳才说了几个字,就被坐在对面的同志粗暴打断。
“报了名就必须下乡,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!”知青办的同志表情严肃,口吻里还着一丝不耐烦。
现在为了完成任务和指标多难啊,一个个的都想赖在城里享清福!报上名的哭天抢地说不去,没报上名的东躲西藏就是看不见人,还有马上要离开下乡的人家里又是各种软磨硬泡要换地方,谁都想去好地方偷懒,那条件艰苦的地方谁去支援?
娇贵的学生,啥啥活干不了,就知道给他们添麻烦!
知青办的同志摸了摸唇边,天知道这些天为了这些破事他嘴角起了多少大泡,这要是再不能好好地完成任务,恐怕上级领导要把他踢到乡下当泥腿子了!
“同志,你误会了。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许明阳笑道:“我是来替我妹妹报名的。我妹妹的思想觉悟比较高,她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,她愿意去条件最艰苦的大西北下乡,为大西北日后的青山绿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我妹妹还说,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才应该是她干的。
但是她怕家里的父母不同意,也怕街坊邻居看到她过来报名下乡通知父母,这才委托我帮她报名下乡。”
知青办的同志怔愣片刻,心领神会。
自愿下乡?还不是本人来报名?
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他们是不信的,可是管那么多做什么呢?他们只负责登记,是是非非交给人家内部去解决。
“行。填写一下相关信息吧。”知青办的同志笑的格外慈祥和蔼,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浑身上下却充满了老奶奶的气质。
“嗯。好。”许明阳利索地填好表格,又不动声色地在两张纸的缝隙夹入一张大团结,然后若无其事地递过去。
正是要下班的点,知青办只有面前这一位同志,他赶紧接过文件,眼睛在上面扫射。
“同志,我想改一下我的下乡地点可以么?我想去……”许明阳道。
“虽然你妹妹也下乡,但是下乡地点一旦确定了就不……”话没说完,知青办的同志像是触了电一般僵住,他眼神环顾四周一圈,动作迅速将大团结塞入口袋里,咳嗽一声道:“但是考虑到你家的情况……下乡地点改成东北怎么样?正好这边的红花公社缺人……”
“可以。”许明阳礼貌回答。
这时候下乡是有下乡补贴的,一个下乡知青有170块钱,许明阳连许红丽那份补贴也一块领了。最后她到手340块钱的下乡补贴,钱包又鼓了不少。
收了补贴的许明阳巧笑倩兮,走出知青办还回眸一笑,“谢谢同志。”
这一笑明媚又大方,知青办的男同志差点晃了眼。
出了知青办,许明阳走了很远,那男同志还呆呆地看着呢,甚至还掐大腿暗自后悔刚刚只想完成工作指标,对人家姑娘态度不好,果然脑子里一直装着工作废料的人是不配有对象的。
许明阳撇嘴,自己长的很好看?看刚刚把人男同志都迷成啥样了。
这么一想,许明阳去了供销社先买了个红色塑料的小镜子照自己。
镜子里的她是瓜子脸,柳叶眉,一双桃花眼妩媚又多情,严肃的时候瞧着很乖像小白兔让人很有保护欲,可一笑,啧啧,没比电视剧里祸国殃民的妖妃差多少。
这样长相的人在这个时代通常是没有什么好名声的,人们常常会在背地里嘀嘀咕咕三个字——不正经。
可外人眼中不正经的原主骨子里却本分无比,活了20年了,她和男孩子说话的次数都不超过10句,就这样她还经常被许红丽和王晓雪造黄谣说她喜欢勾三搭四,见到个男的眼睛就放电勾引人家。原主嘴笨胆小,也不会辩解,谣言发酵,原主名声越来越差。
反正也要走了,名声不名声的也不重要。
眼下当务之急是要采购下乡的必要物资,毕竟后天她就要坐火车北下了。
供销社的东西不齐全,许明阳还去了百货商店和粮站。
手里有钱,心里不慌。
许明阳向来有不是委屈自己的性格,她买了一床3斤重的薄棉被,还有一床4斤重的厚褥子,用了本地粮票买了5斤大米,还有搪瓷缸子2个,铝皮饭盒1个,洗脸盆2个,牙膏牙刷2个……
最后所有东西加在一起足足有三个麻袋。
许明阳找了个牛车私下给了3毛钱,赶牛的老汉收了钱很高兴还帮着抗行李到了邮局大堂。
虽然东北也有这些物资,但是许明阳怕初来乍到她摸不清路子,所以还是寻思早早置办齐全了。
东西多一点好,万一真的碰到了父母和赵青,她也能帮助他们一把呢。
肚子在咕咕叫。
许明阳去了
第二百四十一章 准备下乡了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